防灾措施有效应急机制完善 日本人从容面对地震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有关方面预计在今后的20年内,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东海地区将发生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最坏的情况有可能导致近万人死亡,200万人避难、500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达31万亿日元。
以日本首相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一直在制定对策,为一旦发生大地震做好准备。在灾害防救方面每年投入约200亿美元以上,用于防灾的科技研发和防灾系统、设施与设备的强化;严格规范计划、设计要求;紧急应急及复原运作;落实信息及通讯系统等方面建设,并强化以下三方面措施:
首先是国民的防灾意识。以大楼、街道和社区为单位,每年都要组织消防和抗震演习,让所有人都知道在灾难发生时应该怎么做,很多人家中都是固定家具,并都储存了紧急状况时备用的粮食和急救药品。每年9月1日都要举行有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防灾训练和宣传。正是这些宣传和训练造就了日本人从小就对应付地震训练有素。
其次是完善应急机制。1968年后在建设省国土地理院设置了地震预报联络会,在全国8个地区设立了特定观测基地和3000个检测点,建立了严密的监测网络。从197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从法制方面健全防震抗灾措施,通常地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就能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分析灾情,制定对策。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援助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通信、交通等部门也都有各自的防灾体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第三是遇震不慌。在地震发生后,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日本人从商店、饭馆里来到街道上后并不惊慌,也没有见谁在指挥,但全都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方向跑,这是由于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在显眼的地方挂着指示“避难场所”的小牌子。在东京“防灾公园、缓冲绿地”随处可见,政府还指示各地努力建立“防灾安全街区”、“防灾据点”和“防灾生活圈”,为地震发生时确保国民正常生活秩序做准备。煤气公司在居民住户的煤气表都安装了防震仪表,发生烈度4度以上的地震时煤气管道会自动关闭。
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抗震防灾体制,以及及时完善的信息传播途径,随时向国民报告事实真相,不会产生众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国民情绪稳定,能够比较冷静地应对危机,使日本人面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能够显得如此从容。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